0 点赞 · 0 评论 · 0 收藏 · 1 浏览 · 2025-07-11 14:52:07
当一幅由算法生成的画作拍出百万高价,当设计师用 AI 工具修改的插画被起诉侵权,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浮出水面:这些像素构成的视觉作品,版权到底该归谁?目前全球范围内,关于 AI 做图的归属权争议已形成三大核心战场,每个普通人都可能在未来卷入其中。
著作权法诞生三百年来,始终将 “人类智力成果” 作为保护前提。但 AI 做图的特殊性在于,最终画面是算法对海量数据的重组结果,这让 “谁是创作者” 成了第一重矛盾。
去年北京某设计公司的案例颇具代表性:设计师用文字描述让 AI 生成产品插画,公司主张版权归企业所有,设计师认为自己的提示词构成创作核心,双方对簿公堂。法院最终判定,当提示词包含 “产品角度倾斜 15 度、背景用莫兰迪色系第四号色、阴影长度为主体高度的 1/3” 这类精确指令时,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已足够支撑版权归属,最终判决版权归设计师与公司共有。
反之,若仅输入 “画一只猫” 这类简单指令,生成的画面因缺乏人类独特的智力投入,往往难以获得独立版权。这就像有人给自动售货机投币买饮料,不能说售货机构成了 “饮料的创作者”—— 算法在这里更接近高级工具,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“作者”。
AI 能画出梵高风格的星空,背后是算法学习了数千幅梵高原作。这种 “学习” 与 “抄袭” 的边界,是版权争议的第二重焦点。
美国版权局曾驳回一幅 AI 画作的登记申请,理由是其训练数据中包含未授权的摄影师作品,画面中出现了与原作高度相似的光影处理方式。这揭示了一个现实:若 AI 学习的素材本身受版权保护,生成作品就可能踩中 “实质性相似” 的雷区。
更复杂的情况出现在风格模仿上。去年苏州某插画师发现,AI 生成的 “古风美人” 与自己发表的作品在发髻样式、衣纹走向等细节上高度重合,但法院认为 “古风” 属于公共领域的风格元素,单个细节相似不构成侵权。这提示我们:元素的独创性组合才受保护,而风格本身更像一种公共语言,就像没人能独占 “水墨画” 的笔法一样。
即便明确了人类是版权主体,权利分割仍可能引发纠纷。上海某广告公司的案例颇具启示:客户提供产品照片,要求 AI 生成宣传海报,设计师调整了 37 处细节后交付。后续海报被用于侵权宣传时,客户主张 “自己提供了原始素材” 应承担主要责任,设计师认为 “最终画面是自己优化的结果”,双方推诿责任。
目前行业默认的分割原则是:提供基础创意方向者拥有 “著作权”,执行具体调整者享有 “署名权”,而仅提供素材者通常只拥有 “素材使用权”。就像导演、编剧与摄影师共同创作电影,不同角色对应不同权利份额,AI 做图的权利分割也需要在创作前明确约定。
面对模糊的法律边界,三类行为需格外谨慎:
AI 做图的版权争议,本质是新技术对 “创作” 定义的挑战。目前全球约 60% 的国家尚未出台针对性法律,更多时候依赖 “个案判断”。但无论法律如何更新,有一点不会改变:版权保护的核心始终是 “人类独特的创造性劳动”。当我们用精确的指令、独特的风格融合、细致的细节调整赋予 AI 生成内容灵魂时,这份智力成果自然值得被尊重与保护。反之,若完全依赖算法随机生成,试图坐享其成,恐怕很难在版权争议中站稳脚跟。
看清这三重核心争议,你已比 90% 的使用者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—— 毕竟,在法律尚未划清的灰色地带,清晰的创作逻辑与证据意识,才是最可靠的 “版权盾牌”。